自 1970 年開始舉辦的紐約馬拉松,賽事定於每年 11 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今年的舉辦日期為 11 月 5 日。若是以參加人數計算,紐約馬可說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馬拉松賽事,最大的特色為路線會經過紐約市五大行政區,地形包括橋樑、階梯、柏油路、石子路、步道等等。日前官方公佈了今年的菁英跑者名單,可說是星光熠熠,讓人相當期待兩個月後眾神降臨紐約來一場神仙打架。

紐約馬拉松起源

首屆紐約馬拉松於 1970 年舉辦,目前是六大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之一(其他分別是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東京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和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最初的路線是繞著中央公園跑四圈左右, 但於 1976 年時,為了慶祝美國獨立宣言通過兩百週年,改為穿越紐約各區賽道途經紐約市全部五個行政區。

紐約馬賽事由非營利組織「紐約路跑者」(New York Road Runners,簡稱NYRR)主辦,賽事定於每年 11 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若是以參加人數計算,紐約馬可說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馬拉松賽事,2017 年的報名人數多達 98,247 人,2018 年更是有 52,812 名跑者完成賽事。至今僅 2012 年因颶風桑迪吹襲美國東岸,以及 2020 年因新冠肺炎而取消。

紐約馬路線特色

紐約馬拉松的全馬路線橫跨紐約市五大區,地形包括橋樑、階梯、柏油路、石子路、步道等等,比賽時需注意路況轉換,考驗跑者對於不同地形的適應能力。

紐約馬由史泰登島區(Staten Island)起跑,數以萬計的跑者會通過紐約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ano–Narrows Bridge),場面非常壯觀;接著途經布魯克林區(Brookyln),跨過新城(Newtown)溪上的普拉斯基橋(Pulaski Bridge)。

跑者們持續前後進入皇后區(Queens),跨越東河(East River)上的皇后區橋(Queensboro Bridge)後,即進入名聞遐邇的曼哈頓;此時會沿著第一大道向北,跨過威力斯大道橋(Willis Avenue Bridge),短暫進入布朗克斯區(Bronx)。

最後折返南下麥迪遜大道橋(Madison Ave Bridge),再次回到曼哈頓,沿著著名的第五大道南下,進入中央公園,抵達終點。

紐約馬女子菁英選手名單

NYRR 近日公佈了今年的紐約馬拉松男、女子菁英選手名單,其中女子組可說是神仙打架,相當引人矚目。名單中有五位選手的全馬最佳成績在 2:18 內,這是六大馬歷史上第二多的,僅次於 2023 年的倫敦馬拉松。此次紐約馬的女子菁英選手包括了「馬拉松世界紀錄持有者」Brigid Kosgei、「奧運馬拉松金牌得主」Peres Jepchirchir,還有波士頓馬拉松冠軍 Hellen Obiri、上屆冠軍 Sharon Lokedi,以及美國奧運選手 Molly Huddle,「半程馬拉松、10,000 公尺世界紀錄保持者」Letesensbet Gidey 和 2022 年倫敦馬拉松冠軍 Yalemzerf Yehualaw 也將首次參賽。

除了前述選手外,去年女子組亞軍、兩屆奧運和世錦賽獎牌得主 Lonah Chemtai Salpeter,以及去年季軍、兩屆世錦賽獎牌得主 Gotytom Gebreslase 也將再次參與比賽。此外,紐約、波士頓、倫敦和世界錦標賽馬拉松冠軍的肯亞選手 Edna Kiplagat 以及奧運會選手 Viola Cheptoo 都將回歸。

紐約馬男子菁英選手名單

男子組同樣不遑多讓,總共有六位選手的最佳成績低於 2:06,上屆冠軍 Evans Chebet 將挑戰衛冕冠軍頭銜,Chebet 曾在去年的紐約馬拉松中以 2:08:41 的成績奪得冠軍,並成為歷史上第八位在同一年贏得紐約和波士頓馬拉松的選手,他也是自 2011 年以來首位達成此項成就的選手。Chebet 今年已經成功衛冕波士頓馬拉松,他說:「當我開始準備衛冕紐約馬拉松時,我充滿信心。我知道自 1970 年代以來,無人能夠連續幾年在波士頓和紐約都奪冠,所以我的目標是創造歷史。」

不過 Chebet 連霸之路得先看看曾獲得兩屆冠軍的 Geoffrey Kamworor 還有今年世錦賽銀牌得主 Maru Teferi 同不同意。其中來自肯亞的奧運選手 Geoffrey Kamworor,預估將是 Chebet 的強勁競爭者,他在過去四次比賽中均登上頒獎台,並在 2017、2019 年兩度奪冠。此外,今年世錦賽銀牌得主 Maru Teferi 以及兩屆世錦賽銀牌得主 Mosinet Geremew、奧運馬拉松銀牌得主 Abdi Nageeye、2021 紐約馬拉松冠軍 Albert Korir、尋求首次奪冠的 Shura Kitata 以及加拿大紀錄保持者 Cam Levins 也將一同參與比賽,預估都會有衝擊頒獎台的實力。

 

資料來源:運動筆記、運動星球

照片來源:紐約馬官方、EYEWITNESS NEWS、CITIUS 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