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暑期訓練計畫接留在台灣進行,而原本在上半年春夏之際的大專運動會也移至下半年舉行。

七月上旬,同去年原班人馬霧之峰小隊(張嘉哲、鄧新詮、林世奇)前往新竹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訓練。在有挑戰性的碎石路線中遭遇扭傷的困境,好在即時的治療與照顧,得以恢復訓練,險些讓此行功虧一簣。

 

 

接著歸隊,與師大田徑隊上清境農場進行下個階段的訓練。有著提早一個多月在高山上訓練的準備,在清境的訓練銜接得不錯,但有點自信過頭,在最後一周的長距離跑,因為太過疲勞,出現了熱衰竭的反應。好險也是及時的休息恢復與營養補充,也是很快就復原了。接連著在暑訓都遇上危及的傷害與風險,諭示著下半年將會是一個不平靜時節。

 

 

開賽季接連著的北市秋季盃、新北城市盃都有穩定的發揮。兩場皆是以3000公尺障礙當作主要發揮的主題,跑出9分20秒與9分22秒的成績穩定輸出。預期在1個月後的大專運動會能再創佳績。

 

 

可惜在大運會前夕,因為暑期的扭傷造成了踝關節活動度受限的遺瘤,導致肌肉負擔壓力不平均,在大賽將至時期,訓練強度越來越高,在一來一往的高強度訓練中,負擔過重的小腿受到了過度疲勞的拉傷。一開始原以為沒那麼嚴重,於是硬著頭皮上場。結果落得更嚴重的下場。雖然傷病常常是跟運動員共存的,自己對這樣的經驗也不陌生,但隨著生命的成長,對於傷病的看法總是有些改變。

 

 

「儘管現在已能對未完賽這件事侃侃而談,這件事也絲毫不會威脅到我的生命安危,但對我來說,自從走下跑道的那一刻,生命中的一部分仍留在跑道上。丟失生命的感受如同一種象徵性的死亡。不禁讓我想起必須珍惜僅存的選手生涯。」講簡單一點就是,今後在面對訓練或比賽的障礙更需要更小心謹慎處理,特別是運動傷害上。畢竟一個不弄好賠上的是往後五年、十年的運動生涯。

 

歸結受傷的原因—對於一個選手兼研究生,一學期修習五門課(15學分)、擔任政治大學乙組教練的工作及額外的跑步家教似乎很拚命。教練與家人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當然這些懷疑都是出自於對我的關心。儘管繁忙的行程讓壓力如影隨形,不過反而覺得這是我的選擇,我很享受它們。承受壓力讓我甘之如飴。一直不希望讓旁人認為課業與工作的壓力會忽略訓練的質量與恢復。所以我盡力的完成訓練到休息的每一個環節。對於在訓練後的恢復只想說,我盡力了。它們不是我受傷的原因。

 

釋迦摩尼的佛教核心思想之一;相對於兩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應該主張遠離兩邊,至於「中道」。從訓練的苦行僧到佛系跑者。一邊是埋頭苦幹,任何病痛與障礙都可以用意志力戰勝,另一邊是稍有痠痛就降低出門訓練的意願。訓練也該保持中道。習得「中道」之意,正是我現在的功課。

 

 

隨後休息了一個月,pass今年12月的全國田徑排名賽。趁著休息的機會好好衝刺期中報告與研究計畫。森跑的編輯,希望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計畫—雖然題目還沒完全確定,可以主要方向是「跑步對於生命的存有論」。

 

也就是跑步對我的意義與價值與對他人會不會有類似或相同的共向。有在跑步的人們都有許多不可名狀的相似經驗,比如剛接觸訓練時進步很快的成就感、遇到瓶頸的艱困感、備受運動傷害的煎熬、日夜期盼的sub3成績⋯等。 甚至精細到跑步過程中肌肉暢快的經驗、關節如針刺般的回憶、明明感覺狀況不好卻還是創了最佳的不明感受等等⋯。自己對這些運動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的共同感知(運動哲學)很有興趣,希望可以在文字中提出自己的經驗,以文獻支持和他人的分享來佐證。探討這先運動場上不確定的現象。

 

 

近期已經恢復訓練了,台北馬半馬也順利地完賽,這半年對自己來說,像洗了趟三溫暖的起伏。覺得能站上高峰的一年,卻遇到了傷痛,雖然退賽讓我有點遺憾,但換個角度想,時間不會等待停留在原地的人,儘管近期許多天災人禍,但日子一樣在過,轉眼間2020即將度過,又要迎來新的一年了。

 

 

避免停下腳步,破除自我的迷思,最重要的是勇於面對,保護自己,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