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習慣固定節奏與流程的跑者而言,「賽前如何打包」往往比想像中更重要,參加一場比賽,最害怕的就是東漏西漏──抵達會場才發現少了甚麼,缺了甚麼,不只影響比賽也影響心情。

我們邀請了初心跑步週一班的吳敏教練,分享她多年參賽下來累積的經驗。

從賽前補給、裝備配置到賽後收拾,都是能讓比賽當天狀態更穩定的小細節。江湖一點訣全部告訴你,千萬別錯過了。

裝備準備核心原則:以「確定用得到」為基準

「用得到的為優先。」 吳敏教練表示,她裝入衣保袋的裝備部品,其構想非常務實——只帶比賽中一定會用到的物品,「帶心安」的就不用多花心神。

吳敏教練的必備裝備清單

吳敏教練陳列了她的必備部品,包含了衣物、太陽眼鏡、比賽鞋、GARMIN感測器、賽事補給品,以及跑完之後更換的保暖衣物。

賽事裝備

  • 袖套:可塞能量膠或小物,方便又穩定
  • 太陽眼鏡:保護眼睛、避免風吹乾眼,也讓拍照更好看
  • 比賽鞋 vs. 平常鞋:上場穿比賽鞋,結束後更換另一雙鞋以減緩腳部負擔
  • GARMIN心率感測器:如左右腳平衡偵測器,用來比賽現場即時了解重心狀況
  • 賽事衣服(已別上號碼布):熱身之後再做更換
💡 塞小物很方便 >> 袖套這邊買
☀️ 保護眼睛防曬防風又防雨 >> 太陽限鏡這邊買

補給品配置

  • 能量膠:依個人需求準備
  • 水動能電解質:補充電解質流失
  • 咖啡因錠:跑前一小時食用
  • KG3生動熱能乳膠:薄薄地抹上一層,讓自己能充足熱身
  • 小瓶凡士林:防摩擦,如果有必要就使用
💡 能量補給到防護小物這邊都有 >> 賽前準備的東西這邊買

賽後恢復用品

  • 更換的衣物:跑完之後一定要做更換
  • 櫻桃汁:幫助恢復
  • 冰涼運動乳膠:舒緩肌肉
💡 恢復必備的用品看這邊 >> 掌握黃金恢復72小時

重點提醒: 除非是護身符或是具有安定心神的小物之外,其他為求帶心安的東西,都盡量不要帶著,以『實際用得到』的物件裝備為主。

💚小幫手加碼分享必備物品:
衛生紙 → 賽前排空、賽中跑廁所一定會用到!

賽前衣著與號碼布的小技巧

從田徑選手時期就養成的一個習慣,吳敏教練分享:「熱身完才換上『比賽服』。」

教練表示,很多跑者習慣穿著比賽服熱身,等到熱身一身汗的時候,還得在起跑點等待,很容易因為吹到冷風而受涼。所以吳敏教練建議,在能力所及的狀態下,盡可能區分開熱身、比賽的服飾。

號碼布別針技巧

很多人對於比賽上衣相當珍重、惜命命,怎麼做到別針使用盡量不傷害賽衣?

吳敏教練的習慣是,優先找「衣物上原本的透氣孔」去穿別針,可以降低傷害衣物的機會。若真的要刺新洞,也會找布料較好穿刺的位置,降低破洞風險。

她也提到,現在很多跑者會用鐵人三項用的「號碼布腰帶」,如果跑衣非常好看,不想刺洞破壞衣服,那麼,使用號碼布腰帶就是另一個選擇(但這確實也要看賽事的規範)。但教練本人仍習慣用別針,將號碼布別在胸前。

💡 保護心愛戰衣,還是不想用別針? >> 號碼腰帶/號碼布扣

吳敏教練的賽事出發設定

吳敏教練會將補給品、水動能電解質粉裝入袖套內,她表示,有跑者會搭腰包帶補給,這也沒問題。重點是自己要能習慣的方式

「我之前試過吃含咖啡因的能量膠會有點心悸不舒服,」 教練分享:「要選擇你習慣的咖啡因錠,我自己是開賽前一小時會吃咖啡因。」

此外,隨身攜帶水壺,賽前一天就開始補水並持續到比賽前。

賽後更換衣物:避免著涼最重要

跑完之後通常是一身汗,加上低溫或強風,很容易冷到、感冒

所以她會格外準備一套衣物,包含長袖上衣跟褲子、貼身衣物、毛巾、襪子等,濕的衣物會放在專用的防水袋、夾鏈塑膠袋。

賽後也盡可能更換舒適的鞋子,讓腳更舒服、減少負擔。

💡 賽事物品可以用衣保袋 >> 衣保袋這邊買

 

整體心法:帶得少、但全部都用得到

針對新手跑者或不知道怎麼準備的人,可以從試錯中去找到自己習慣的方式

每一次跑完回家之後,把衣保袋內的東西逐一取出,分辨哪些是有用到、沒用到的物品,並考慮下次比賽時不再攜帶。

吳敏教練的核心準備哲學: 「我帶的每樣東西,都一定會用到。」她說道:「有必要就帶,不必要就不多帶。」

除了多帶一兩條能量膠當備用外,她盡量避免多餘物品。

訓練即比賽

最後,教練也分享,訓練視同比賽。不妨去思索在長距離訓練日會怎麼準備物品,或許就可以引用在比賽當天。


你可能也想知道:
《備戰台北馬》意象訓練助你穩定出擊,昇儒的賽前心法》
台北馬拉松剩一個月!昇儒教練親授賽前教戰守則:如何做意象訓練穩定心情?從裝備策略、補給計畫到心理建設,完整解析最後30天該做的準備。把緊張轉化為興奮,用意象訓練想像跨越終點的瞬間,讓你安心迎接比賽日!…看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