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補給做得好,馬拉松就成功一半。

超過十年跑齡、執教跑班多年的李智群教練,跑步足跡涉及馬拉松、超級馬拉松、越野跑等多項運動,功勳彪炳。而補給這門學問是他多年來實戰經驗磨練出來的江湖一點訣;補給不只是維持體力的吃吃喝喝而已,更是策略與經驗的展現。從半馬到全馬,教練的補給節奏幾乎固定,讓每一場比賽都能順暢完成。

於此,智群教練也不吝分享他的個人經驗,幫助更多跑者能更有效率地運用補給策略。

全馬六包膠,半馬減半:補給節奏最關鍵

「我的補給模式非常固定。」智群教練習慣全程馬拉松攜帶6包能量膠與4顆電解質膠囊,半馬賽事則減半——3包能量膠、2顆電解質膠囊。

能量膠補充節奏

智群教練分享道:「我固定是每7.5公里吃一包膠,最後一包大約在36~38K。如果超過40K才吃就太晚了,等身體有效果出來都快到終點了。」

如果你細細計算,7.5公里乘上6包膠等於45公里。智群教練說道,6包膠其實是5+1的分配方式,因為可能會出現果膠掉落的問題。如果跑得很順利,那麼最後一包膠也可以分給其他跑友。同理,半程馬拉松也是2+1的方式。

能量膠選擇與訓練測試

能量膠最重要的是方便攜帶,好撕開、適口性要好。」教練表示,不同品牌膠的濃稠度與甜度差很多,必須在日常訓練中測試。

日常訓練就要測試

能量膠不是只有長距離課表或比賽才吃,而是要落實於日常的訓練中

「不管是長距離還是強度課表,我都會建議吃一包試試看,讓身體習慣消化果膠的過程。」

他提醒:

別在比賽中第一次嘗試新品牌。「我之前有一次吃不熟悉的果膠,腸胃完全不適應,中途跑得很難受。」

💡能量膠這邊買 >> 森林跑站線上商城

能量膠攜帶技巧

6包能量膠並不好攜帶,智群教練的方式是使用寬版運動腰帶,裡頭可以裝好幾包果膠。

他也說明,有些人會把果膠塞在袖套內,這也是個方法。

「塞在袖套怕會影響跑步的擺臂,而且台灣的天氣偏高溫,跑長了很難戴得住。」他笑道。一如能量膠選擇,使用腰帶、袖套攜帶能量膠,同樣得在訓練中預先測試過。

建議在訓練中測試不同攜帶方式,確保比賽中不分心、不脫落

💡想找攜帶能量膠的東西?? >> 腰帶這邊買袖套這邊買

電解質與咖啡因補充策略

電解質補充原則

電解質方面,智群教練平時競賽攜帶 4顆膠囊為基本,電解質膠囊數量要依個人出汗量與天氣調整:「4顆是最低限量。像我曾經跑過 Xtrail 墾丁 50K,那場熱得誇張,我吃了快 20 顆電解質膠囊。」

因地制宜,也要因人制宜。

💡補水小技巧 >> 電解質這邊買

咖啡因分開補充更靈活

跑者們擁護的提神補給:咖啡因。智群教練則選擇與能量膠分開補充:「我不習慣混在一起。果膠是果膠,咖啡因是咖啡因。咖啡因可以讓我在後段疲倦時提神,但如果跟果膠綁在一起,就失去了使用的彈性。」

譬如你剛吃了一包果膠,卻因為有點疲倦、無神,所以趕忙又補了一包含咖啡因的果膠,在使用量上就有點多餘。把咖啡因與果膠分開,才能更確認補給的節奏。

若混合補給,可能導致咖啡因過量或節奏混亂,因此建議跑者分開規劃補給時機

💡想在賽事後段提神? >> 咖啡因這邊買

賽前飲食與能量準備

賽前一天的飲食原則

回推到賽前一天,教練會刻意避開生冷與刺激性食物:「像生魚片、涼拌菜、辣的都不碰,以免腸胃出問題。」

比賽當天早餐策略

比賽當天早上,智群教練會提早吃早餐,賽前也不會刻意吃能量膠:「我比賽當天早餐會吃得足夠,時間也抓得早,所以不需要再吃果膠。」

近期他也嘗試不採用賽前肝醣超補,而是如往常般進食,實際效果似乎也差異不大。

「現在我都維持正常飲食,不特別塞醣,其實差異不大。」教練說道:「只要比賽前幾天睡眠好、不喝酒,身體狀態就會很好,恢復也會很好。

除了賽前飲食外,更重要的是這一整個週期的飲食,保持好好吃好好睡,讓身體能恢復,就能在訓練週期走得更順。

補給節奏需要練習

智群教練表示,補給節奏與訓練節奏同樣需要搭配,需要去練:「什麼時間點吃膠,它會多久反應回來。慢慢熟悉,你會掌握到什麼時間該補,大概多久需要補。」

面對年底盛會的馬拉松賽事,智群教練也表示,自己將會積極準備、調整出賽,「如果年底台北馬調整得好,我還是會想衝一次,看能不能跑出近期的代表作。」

跑好馬拉松的關鍵,不只是速度,而是「把每一個細節做到位」。

實用小技巧:強化號碼布

除了補給細節,教練也分享一個小技巧:「我會在號碼布的四個孔洞貼上透明膠帶加強,因為大部分市面上的號碼布材質,常常會因為汗水沾濕容易破,跑步一擺臂就會影響到。」

「貼一層透明膠帶去兩面固定,使用別針就不怕跑到一半破掉。號碼布的四個角掉了一兩處,其實還是能跑,但就是感覺不舒服。」他說道,這個簡單的小技巧非常值得收藏👍🏻。

💡 想找懶人包? >> 賽事用得到的東西這邊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