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出了跑步漫畫與電影系列,想當然耳這一篇就是閱讀篇囉。雖然現代人少讀書了,但是關於跑步的著作其實比漫畫、電影都更具影響力,也很受歡迎。如果是喜歡閱讀文本的人,會建議去圖書館、書店找書來讀,有些著作的深刻程度是很打動人的。

本篇文本不預設虛擬或非虛擬,而是將之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所以有些是小說、或是非虛擬作品,甚至也會有散文,但每一部作品肯定都是一時之選啊,可千萬不要錯過了。

七本跑步經典好書:

天生就會跑/木馬文化

2009 年在台灣出版的《天生就會跑》是極受歡迎的跑步作品,這源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2006) ,熱血的文字與情節,以及對跑步生物力學的辯證,引起全世界現象級的討論。

作者麥杜格因跑步引發腳痛,被許多醫生認為不適合再跑步,為此,他做了很多功課,甚至去到墨西哥銅峽谷,尋訪善於長跑的「塔拉烏馬拉」(Tarahumara) 原住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跑步的方式與生活哲學,進而也認識了白馬卡巴羅,在當地展開了一段瘋狂、卻有充滿樂趣的歷程。最終,麥杜格將這些熱愛跑步的醫生、人類學家、跑者們的紀錄寫成《天生就會跑》一書,在 2006 年出版後就引起相當大的跑步風潮。

 

評語:超乎你想像的熱血與豐富,必讀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時報出版

據說是村上春樹作品在台灣銷售最佳的排行榜前幾名!從中年之後 (1982) 開始跑步的村上,跑過了許多場馬拉松及百公里賽、鐵人三項等等,而這本書可說是他這些年跑步的內心投射。

這本書呈現了不同的村上春樹,也是讓許多文藝界、演藝界人士突破既有的運動想像,而踏上跑步運動的契機。『原來村上春樹也跑步啊!』很多人這麼想。喜歡村上的作品有兩派人,一派是喜歡他的小說創作,另一派則是喜歡他的雜文、散文隨筆集。而這本《關於跑步…》卻是收攏了這兩派讀者,同時也一舉敲動了跑者們的心。最具文學質感的好作品,絕對不能錯過啊!

 

評語: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雨中的358/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約翰‧帕克 John Parker 在 1978 年出版了這本書 (中文版是 2010 年),這本書曾經在美國引起風潮,受到無論是田徑界、文藝界的一致好評。約翰‧帕克前身就是田徑運動員,專項為 1600 公尺賽、障礙賽。

這是一本很美式的運動青春小說。主角是熱愛跑步的卡西迪,目標是突破 1600 公尺 Sub 4 分鐘的障礙。但在他朝夢想前進的過程中,經歷了青春愛情、校方的不公平對待以及傳奇人物學長的支持,最終以讓人認不出來的大鬍子形象突破了極限,也圓滿自己的跑步夢想。許多跑者在這本書中,得以收穫跑步的意義、以及從跑步中收穫的價值等等。

 

評語:幫助你審視身為跑者的意義

 

跑出巔峰:越慢越快,從衣索比亞跑者的逆境思考術,學習如何戰勝自我、改變人生/墨刻出版

作者麥可.克羅利是一名人類學家、作家,同時也是馬拉松 2 小時 20 分的跑者,這是他第一本針對衣索比亞跑者的田野調查、非虛擬作品,也讓讀者的我們得以洞窺非洲跑者的崛起與生活。

這本書解答了很多問題,衣索比亞人的跑步哲學與如何生活、如何訓練,為讀者揭開非洲跑者之所以能站穩馬拉松凸台的原因。這本書在台灣沒有特別的宣傳與行銷,所以知之者並不多。作者憑藉這本書獲得了 2022 年瑪格麗特·米德獎,這是頒發給人類學領域研究的獎項,你不難想像作者花了多少心思寫就這本書。

 

評語:非洲跑者對生活都很散漫,但是早上六點跑步絕對準時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肯亞傳奇跑步教練與地表最速跑者的奇妙旅程/時報出版

基普喬蓋的教練派翠克‧桑,是非洲跑步崛起的首批選手,他本身就是活脫的非洲跑步歷史的見證者。在這本書中,談論的不是生活、或跑步訓練 (其實有談到部分),更多是著墨於非洲跑者的啟蒙、以及透過跑步鍛造自身為更好的人這樣的文化背景。

比較起著重於人類學田野的麥可.克羅利《跑出巔峰》,《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更像是非洲跑者的文化探索與起源。作者莎拉‧吉爾哈特透過採訪派翠克‧桑教練,也讓讀者們去反思,跑步之於我們所代表的意義──大部分台灣跑者都無須靠著跑步脫貧──那麼,跑步對我們而言是甚麼呢?

 

評語:如果你從一個人的身上拿走運動的部分,還剩下什麼?

 

42.195公里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松的熱血故事/時報出版

奧運馬拉松是最為人傳頌的故事,作者詹鈞智(阿智)以身為跑者與歷史調研者的角度,書寫了從起源、一戰前的奧運馬拉松到現今奧運馬拉松等故事,有些故事為人所知,有些事實則是被歷史洪流沖散。作為一個熱愛跑步、喜歡馬拉松的人,千萬要翻閱這本書,懂一些奧運的術語與歷史,之後跟人聊天抬槓時,才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說。

 

評語:本書讓成績變得有溫度,數據不再冰冷

 

強風吹拂/漫遊者文化

強風吹拂應該是少數一本橫跨影視、動漫、廣播劇、舞臺劇的多棲作品了吧。先前的電影與漫畫篇都有寫,寫到好膩啊。

作者三浦紫苑花費了六年的歲月採訪才寫就本書,無論是題材、內容與結構都非常到味且完整,縱然電影與動畫都深獲好評,但普遍評價仍是以小說最具精采度。

作者三浦紫苑在書寫過程中,訪問無數名長跑選手與教練,意外發現在挑選長跑選手時,應該挑「最強」而不是「最快」的選手,路遙知馬力,毅力與潛力遠比速度還重要。而這一點也在書中有非常明確的闡述──人生就像跑馬拉松,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力量」。這就是三浦紫苑想告訴我們的事。

 

評語:「從你們住進來的那一天起,你們也全都是田徑隊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