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最怕的不是撞牆,而是這些小毛病
誰都知道跑馬拉松、長距離課表很辛苦,不只是考驗心肺功能,對腳和足部皮膚更是「地獄洗禮」。如果你問跑者:「長距離跑步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答案可能不是撞牆、不是中暑、抽筋,而是微小且讓人無奈地──黑趾甲、水泡……等等。
俗話說得好,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作為跑者誰沒有幾顆水泡、沒有黑幾片趾甲,甚至是掉趾甲呢?接下來,讓我們以輕鬆的角度,聊聊這些「跑者的討皮痛」。
黑趾甲:最具標誌性的「跑者勳章」
黑趾甲可以算是跑者的秘密暗號!有一天你在更衣室裡換鞋,你隔壁跑友的腳趾甲黑成一片時,你不會嫌他可怕,反而會感受到一種默契:「啊,也是跑步的自己人啊。」

感謝跑友提供勳章照
黑趾甲的成因
黑趾甲的形成原因很單純,但有不同的觸發因素:
- 鞋子太小或太窄:腳趾在鞋內沒有足夠活動空間
- 下坡跑太多:重力加速導致腳趾反覆撞擊鞋頭
- 速度課表超速:衝刺時腳掌前移擠壓趾甲
這些情況會導致指甲床內出血,讓趾甲慢慢變黑。嚴重時甚至會痛到不敢穿鞋,最後只能看著趾甲慢慢脫落。
(順帶一提,有些勇敢的跑者會自己拿鑷子夾掉黑趾甲)
預防黑趾甲的3大秘訣
跑鞋要大半號:跑鞋不是休閒鞋,算是要能耐得住衝擊的機能鞋,你應該讓腳趾在鞋內能自由伸展。避免長時間擠壓。
定期修剪趾甲:保持趾甲適當長度,不要剪成圓弧狀,否則容易引發甲溝炎。建議剪成平整狀,邊角稍微修圓即可。
選擇專業跑襪:據說厚一點、包覆性好的襪子,能成為趾甲與鞋頭的緩衝物質。
水泡:最小的敵人,最大的痛
有句歌詞唱「多麼痛的領悟」,這句話就是說水泡。
水泡為什麼這麼痛?
水泡的威力往往超過想像。 一顆小小的水泡,會痛到讓你每一步都懷疑人生。最常出現的位置是腳跟、前腳掌和腳趾縫。
成因就是水泡方程式式:摩擦 + 濕度 + 時間 = 水泡
想像一下,當你腳濕襪濕,「啪嗒啪嗒」地前進,每一步都在「磨啊磨」。不久之後皮膚就會舉白旗,磨出一顆水泡表示抗議。更可怕的是,跑步過程中的腎上腺素會讓你忘卻疼痛,等到完賽後脫下襪子才會欲哭無淚。

感謝跑友提供傷痛照
想像一下,當你跑濕襪子跑濕腳,趴答趴答地前進,每一步都在「磨啊磨啊」,不久之後皮膚就會舉白旗,磨出一顆泡泡表示抗議。更可怕的是,因為跑步過程中興奮感會讓你忘卻疼痛感,等到完賽之後、褪下襪子才會欲哭無淚。
預防水泡的實戰技巧
- 襪子很重要:放棄便宜的紡織襪子,改用排汗快乾的專業跑襪。材質跟織法很重要。(如果你的水泡在趾間,也可以考慮五趾襪)
- 凡士林是救贖:跑前在容易摩擦的地方輕薄地抹一層,潤滑效果比保養品廣告還神奇。
- 追加補救:還是放心不下的話,對於已知的「水泡好發區」,可以在跑前用透氣膠帶或防磨貼預先保護,建立第一道防線。
摩擦傷:比戀愛還火熱的灼燒感
若說黑趾甲是跑者勳章,那摩擦傷就是跑者的秘密疤痕。這些傷口藏在大腿內側、腋下、甚至胸口乳頭附近,跑完才發現衣服上多了幾道「紅色戰績」,更嚴重是輕微的滲血。
感謝跑友提供傷痛照
跑者乳頭:最尷尬的傷害
最經典的就是「跑者乳頭」現象。一旦流血,畫面堪比驚悚電影──白色跑衣上染兩個血點,遠看就像奇特的藝術裝置。
女性跑者則要慎選運動內衣,否則腋下也會隨著跑步嚴重磨傷。
預防摩擦傷的關鍵
- 穿對衣服:選擇無縫、排汗快乾的材質,不要讓衣服跟皮膚在藏鹽的汗水中「愛得火熱」。女性可以多嘗試不同品牌款式的運動內衣。
- 防磨神器:凡士林、 3M 透氣膠帶、防磨貼或防磨膏,都是跑者必備的護身符。該貼就貼,該擦就擦。
皮膚乾裂與繭:跑者的「腳底人生」
除了黑趾甲與水泡,跑者的腳底、外緣處還會長出厚厚的繭。但別高興太早,繭一旦過厚,反而可能會龜裂、撕裂傷的痛,走路時每一步都像踩在刀片上。
足繭護理要點
- 定期磨除腳皮
- 使用滋潤乳液:別只保養臉或脖子,腳也需要被溫柔對待。
- 穿合腳的鞋子:否則繭會越養越厚。
其他少見但惱人的皮膚問題
- 趾間浸軟磨破皮:雨中長跑,腳泡在水裡幾小時,回家脫鞋就像剛游完泳一樣。跟水泡相似,但沒有起水泡,而是直接磨破皮。
- 甲溝炎:指甲剪太短、鞋子壓迫,結果腫痛發炎。
- 皮膚過敏:有些人對止痛貼布或某些防摩產品過敏,跑到一半不是水泡痛,而是癢得想抓。
這些傷痕,是努力的證明
跑步辛苦的不只是心臟,也包含默默承受 42 公里撞擊的雙腳。黑趾甲讓你的雙腳呈現哥德風,水泡讓你走路躡手躡腳,摩擦傷更是洗澡時的隱藏驚喜。
然而,這些傷害並不是要你放棄跑步,而是提醒:
- 跑鞋要選對。
- 襪子要慎重。
- 凡士林要大方。
- 跑後要保養。
畢竟,跑步不是比誰痛,而是比誰能在傷痛和汗水的夾攻,笑著衝過終點線。完成比賽或是課表跑完後,看著腳上的傷痕,你或許會心一笑——因為這些痕跡,正是曾經努力的證明。